“适”在必行!《北京晚报》将推出“适老化改造全景调查”
在家洗澡,地面湿滑容易跌倒;出门办事,台阶太多轮椅难行;拿起手机,功能繁杂不会操作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,却是许多老年人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。

截至2024年底,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已超过500万,占常住人口的23.5%。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,已让适老化改造成为一道刻不容缓的民生必答题。
继去年“办食事——为老年餐桌添柴加火”后,北京晚报今年又与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合作开启了一场“适老化改造全景调查”。记者深入适老化改造的各个场景,从居家环境、公共空间、数字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访、剖析现状、发现问题、提出对策。系列调研报告将于明天开始持续刊发至重阳节。
近年来,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适老化改造,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。在北京,适老化改造也被列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,《促进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工作方案》等政策举措先后亮相,助力实现从“养老”到“享老”、从保障基本到提升品质的转变。
当我们讨论适老化改造,我们需要讨论什么?
通过“适老化改造全景调查”,我们希望能够收集市民,尤其是老年人的急难愁盼,推动实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。适老化改造,不仅仅是装装扶手、改改台阶的“装修工程”,而是一场关乎尊严、安全与生活质量的“空间革命”。
我们希望能唤起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,探讨个人利益与公共空间的关系。在改造过程中,不仅需要关注老人生活中的细节与困难,更应将“适老化”的理念延伸至整个社会——它不单是对特定群体的特殊关照,而是对全体市民的未雨绸缪。
我们希望为适老化改造献计献策,助力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形成长效机制,给500万北京老人一个颐养的家。适老化源于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社会共情,是人与人关系的具象化表达,其改造的不仅是城市的过去,更是城市的未来。它的背后逻辑,不单是一个“老”字,而是来源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结构、代际关系与城市环境演变。
我们希望让适老化改造成为城市升级的契机,进一步建设真正包容的全龄友好城市。适老化体现了如何理解“社会进步”的含义——不应仅以经济增长速度或科技创新能力来衡量,更要考察社会如何对待每一个成员——我们是否愿意投入资源,确保每个人无论年龄和能力,都能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?
当我们讨论适老化改造,最终在讨论自己的未来,和谐相处,不仅存在于你我之间,也存在于每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。
我们更期盼读者朋友踊跃提供线索、分享经历——如果您家中正在进行适老化改造,或是遇到过困惑、收获过惊喜;如果您所在社区在加装电梯、建设养老设施等方面有值得推广的经验;如果您是从业者、研究者或关注此议题的市民——欢迎通过北京晚报热线或扫描二维码提供线索与故事。
每一个问题、每一份经验,都可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。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吴楠